2)第485章 毕业_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是相当积极!

  以前的武举基本都是军中挑选,竞争激烈外,还有很大的猫腻,所以,军中改革,阻力也是很大的。

  这次不限定出身,各凭能力,自然是相比较顺利不少。

  且那个被录取的人多,朝廷还命令嘉奖,所以说先前的五局考试也算是成功的。

  只是虽然录取了不少确实精英人才,只是里面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不识字更不曾读书的。

  所以,第一届武举人才进京后除了根本各自的才能能力分班联系不同的项目外,还安排了文化课,文化课学习的科目只有三门,一门是识字,另一门就是算术,还有就是相关专业知识。

  比如擅于制造器械的,有关于器械方面的书籍内容讲授学习还有实验研究;

  能排兵布阵的,有兵法打仗方面的知识学习,当然离不开实操!

  如今学习期满,这些人都要分配下去进入真正的工作当中。

  对于这些新毕业的学生来说,这几日可谓正处于激动兴奋当中。

  学业已满,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

  吏部分配好工作后,礼部还专门准备了团圆宴让大家一起聚餐。

  因为路途的原因,很多人在这实习的两年时间根本没有归家过。

  这次不仅能归家过年,且大多数人分配的工作都是在自己家乡临近的省府地区,就近安排,因地制宜。

  自古官员的安排基本都是分到异地工作,这叫作回避制度。

  原因就是担心官员在自己故乡有背景有人脉加上影响力,一旦做大,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对朝廷集权造成影响。

  这种回避制度,其实从汉代已经开始了,到宋代的时候更是完善。

  最首先的就是地区回避,官员不能在原籍做官,有产业的地方更是不能,宋代的时候甚至官员任职的范围要在千里之外。

  另外,亲属回避、就是同一区域官署内的官员不能有直系亲属。

  秦邵如今主持大明朝堂也几年的时间,当然了解这种情况。

  只是如果非要选择千里之外,这种情况,秦邵觉得有些太矫枉过正。

  首先,作为官员,特别是新培养出来的官员,他对自己家乡极其附近的地区情况更为了解,工作起来也更为省心顺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做领导,特别是没有经验的时候,很容易瞎胡蛮干不明情况,不了解实际。

  就好比早些年,让一些南方的兵士到北方打仗,根本不适应环境,还造成了大量的伤亡,根本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他现在考虑的就是先让这些人在相比较熟悉的区域历练,等有一定实操经验了,再派到其他地方,不同地方交流,更能进步不少。

  就好比先前招了一些能做农业的技术人才,有不少是南方地区的,他们将水稻的种子引用到北方一些有河流的地区,如今的北方有些地方也开始种稻子。

  而北方的土豆和红薯种植获得丰收之后,也别引进到南方不少地方。

  就好比去年镶阳地区出现干旱情况,因为先前从安陆州那边引进红薯、土豆,在干旱的情况下,至少能顾得上温饱,朝廷又派发了一些救济粮,灾荒年景熬了过去,这在过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毕业宴京华茶坊举行的。

  这里早已经是京城学子和文士最喜欢聚集的地方。

  听说这次毕业宴是皇上从自己内库里拿钱出来宴请大家的。

  每十人一桌,三层的宴会厅做得满满当当,外面的院子也摆满了。

  “陛下对吾等真是厚待,本想着拿了毕业证和介绍信就要回家了,谁知道还能有这种招待!”

  有人感叹道。

  众人纷纷点头,赞扬新皇的丰功伟绩和对臣民百姓的厚待。

  “陛下来了!”

  “陛下来了!”

  众人还想说什么,有人叫声响起。

  众人伸头往外看去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