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24章 主观臆断和事实之辨(第一更)_大宋勇武赵宁郭京岳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但为何太阳东升西落,却是唯一答案呢?”

  这下把所有人都干沉默了。

  人们也不觉得赵淳问的问题幼稚了,反而变得深刻。

  这时,陈规站出来说道:“太阳东升西落,物体从上落下来,这是经历千百年实证的,是无数代人看到的,书上记载的,每一个人都认可的,这叫事实。”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高俅立刻跳出来说道,“羊肉和兔肉,哪一种肉更好吃,只是人的感知,却未必是事实。”

  陈规继续说道:“没错,每一个人的感知都存在差异,如果拿自我感知去做事实,就会出现我觉得羊肉比兔肉好吃,所以天下人都应该觉得羊肉比兔肉好吃的错觉,这明显是不对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无疑是在说:朱熹啊,你的天理论和气论,都是没有经过验证的个人感知,是可能存在自我错觉的。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恍然了,无不用震撼的眼神看着五皇子。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知道自己的感知可能存在错误,但没有人认真去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主观的观点。

  或者更多人,一直都用一种感性的自我去面对这个世界,认为自己的主观认知就是事实。

  例如今日他们心情不好,就感觉世界塌下来了,明日他们看到前面有人打架,就觉得这个世界极度不安全了。

  后天,他们听到别人说一些事情,就说:这还不简单,我早就知道了。

  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很多人知道的道理,只停留在印象层面。

  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印象、认知、逻辑三层。

  例如第一次看到兔子,白色的,就说:哦,原来兔子是白色的。

  第一次谈恋爱,被渣男渣女伤害,就说:哦,原来男人或者女人,没一个好东西。

  当进入到认知层面,才知道:哦,原来兔子有很多种颜色。

  当进入逻辑层面,才知道:哦,原来我看到了白色的兔子,不代表兔子都是白色的。

  逻辑逻辑,就是透过表层的印象,击穿日常的认知,分别出特殊性和普遍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如果一个人永远停留在对事物的印象层面,他就会感觉自己懂得好多好多耶!

  各种宏观叙事,拯救世界!

  最后在面试的过程中结结巴巴地回答完了面试官的问题,深怕自己的工资要求太高把面试官吓到了。

  到这里,朱熹已经完全听明白赵淳说的话了。

  他感到很震惊,赵淳居然能用兔子和羊,把事物描述得如此透彻!

  朱熹没有恼怒,也没有准备跟赵淳抬杠。

  可能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致他无法更具象化地思考,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逻辑辩证能力。

  听到赵淳的话,朱熹不但没有准备马上反驳,反而觉得仿佛有一扇门被打开了。

  尤其是赵淳所说的主观臆断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区别。

  但还有一点朱熹想不清楚,他问道:“若是按照你的说法,善恶岂非也是主观臆断,那正义还存在吗?”

  朱熹一下子问到了人类社会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这下大殿内立刻安静下来。

  善恶都是人在评价,既然人的评价与事实是有区别的,那善恶就有可能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如果这个结论是真的,要在场所有人的价值观都会崩塌。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