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75章 盐_魏晋干饭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钱。”

  “一合多少勺?”

  掌柜:“十勺”

  赵含章若有所思的点头,答应了,只是心里感叹了一句,奸商啊。

  赵含章从荷包里拿出十二文钱给他,问道:“我若买一石盐多少钱?”

  掌柜想了想后道:“现今买大约要八千钱一石,再过一段时日可能会便宜些。”

  赵含章笑问:“这是为何?”

  掌柜就笑眯了眼道:“使君大德,收复北方失土,打败了匈奴,路上的劫匪也少了,盐运会比较安全,开采盐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盐价自然会下降。”

  赵含章点了点头,抱上那小罐盐就要离开,正巧这时有个半大孩子拿着一个小罐子进来,他没看赵含章,直接走到掌柜面前道:“要一勺盐。”

  掌柜接过他手里的钱,说道:“你家五口人呢,半月才吃一勺盐,小心得大脖子病。”

  “那您便宜些呗,便宜一些我家就一月就多买一勺。”

  赵含章脚步微顿,听着里面的谈话走远,赵宽一头雾水的跟着她走。

  赵含章:“看出来了吗?”

  赵宽一脸懵的摇头,看出什么来?

  赵含章道:“这都是钱。”

  赵宽一愣,然后一惊,“使君莫非要盐铁专卖?”

  赵含章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道:“国库现在缺钱,我们需要大量的钱和豪绅,和南边的士族富商买粮食,盐铁利润极大,来钱快。”

  赵宽心脏怦怦跳,小声反对,“铁也就罢了,盐……盐专卖,价钱会飞升的,不还是把压力转嫁到百姓身上?”

  赵含章摇头道:“现在私盐泛滥,但你看价格如何?一石盐都八千钱了。”

  赵宽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官员,他可是下过基层的,道:“三年前盐价只一千二百钱一石,中间豫州安定时价格甚至到过九百钱一石,现在飞升至此,一是因为战祸,二则是因为北地大旱大蝗,百姓流离。”

  “正如那掌柜所言,现在天下大事已定,使君又宽仁,盐价慢慢会下降的。”赵宽并不觉得官府此时参与进去会更好。

  赵含章却道:“我要钱,我也可以保证,盐价在我的控制下会下降。”

  赵宽无奈道:“此事怕是需要朝臣们讨论。”

  赵含章嘴角微挑道:“是吗?”

  赵宽便心惊胆战的低下头去没再说。

  赵含章放缓了声音,和他道:“我让孙令蕙去光州,本是想徐徐图之,但国库空虚,所以没有时间给我们慢慢来,你们青州一起动起来吧。”

  “嗯?”赵宽这才听明白,“您是说盐从青州和光州出?”

  赵含章道:“之后改盐政的盐是要从你们两州出的,但此时,各州的盐场我都要收回。”

  其实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是食盐专卖,这是从曹魏继承而来的政策,而曹魏又传自汉代,并且改了一下,为官府监管食盐买卖。

  晋国一开始设立时还能维持这样的局面,但后来天下大乱,秩序崩坏,这个政策早就名存实亡,现在市场上的盐大部分都是私盐,或者官盐变私盐后在各个铺子里售卖。

  还有人把私盐放在官府里卖,得的钱自己和当地的官员分了呢。

  豫州的情况还好,她做豫州刺史时整顿过,如今市面上的盐是官盐多于私盐,但在豫州之外,已经基本看不到官盐的影子。

  虽然没有官盐的影子,但从赵宽的角度来看,价格波动虽然大,却是最有益于百姓的,因为在此之前,官盐专卖的盐不仅价高还量少。

  朝廷以此敛财,充盈国库和各种私库,最后受罪的是百姓。

  明天见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