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三章 渤泥国_我的大明新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部的山打根向北部沿海发展,相继建立了中国城、中国镇等城市,即后世的大城市哥打基纳巴卢和支那鲁特等城。

  永乐元年,马合谟沙去世,儿子哈桑继位,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亲王监国摄政,所以文莱史一般不把哈桑当成第二世苏丹。

  永乐五年,哈桑因病去世,有两年大空位期。在这两年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最后倾向于黄森屏的艾哈迈德压倒特曼贡亲王继位,成为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苏丹,黄森屏在渤泥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南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黄森屏一直未忘记祖国,对明朝的认同感也不断增强。永乐六年,黄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黄元丽镇守渤泥,自己以渤泥麻那惹加那的名义亲率150多名亲威、部下回到中国朝见进贡。

  朱棣非常高兴,特意下旨令使团进京沿途的每个府县都要设宴招待,让他们得以亲见家乡的变化。

  但年事已高的黄森屏已无精力经受沿路的舟车劳顿,也无法承受回到家乡之后的巨大喜悦,这年的十月在抵达应天府后,十二月因旅途颠簸劳累过度瘁然而逝,享年六十七岁。

  去世之前他向朱棣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境土悉属职方”的,将渤泥和山打根附近的土地,归入中华版图。

  二是“乞封国之后山为一方镇”,请加封东南亚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卢山,意为中国寡妇山)为渤泥国的镇山,并赐以美名,永镇南洋大地。

  三是“托体魄于中华”,允许自己安葬于中国。

  永乐七年,渤泥新王遐旺,也就是黄元孙在太监张谦、行人周航等人的护送下回国。

  张谦等人到基那巴卢山下刻石立碑,还专门到满者伯夷传达了永乐皇帝的诏命:不得再向渤泥国要求进贡。

  张谦、周行一行镇守渤泥一年之后归国。回到渤泥的遐旺黄克孙仍继承了黄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响,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当地华人仍称他为“总兵”。

  张谦和周航他们曾经在渤泥国驻扎一年,对渤泥国的局势非常了解,在他们的解说下,朱瞻基对渤泥国的固有印象才得到了改变。

  因为受到后世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他心里的渤泥国一直是个弹丸小国,并且跟华人关系虽然密切,却不属于华人。

  但是这个时候的渤泥国是包括是后世东马的大部分区域,属于东马的的地域,一直是华人的地盘。

  而渤泥国的一个王爷是华人,另一个王爷的王妃是华人。

  黄元丽嫁给了艾哈迈德,她们只有一个女儿黄桂姑。

  黄桂姑性格豪爽,看中了一个从麦加来的阿拉伯人,这个阿拉伯人的名字叫沙里夫阿里。

  而这个沙里夫阿里也的确是个能力出众之人,如今已经成为渤泥国的后起之秀,也是第三任苏丹的不二继承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