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经济发展要均衡_崇祯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宁县一名叫做王春的织工,在几经钻研后,创造出提高棉布质量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简单。

  “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

  制约北布生产的关键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肃宁县所出产的市匹,其细密程度几与松江的中等品相类,这种质量的棉布,对于北地广大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百姓来说,作为日常穿着已经足够了。

  在从当地锦衣卫卫所获悉这一消息后,四海布业总掌柜奉旨立刻赶赴肃宁县,在亲自验看过棉布生产过程及成品后,当即决定,在肃宁县开办棉布工坊,以月薪十两聘请王春为肃宁工坊掌柜,全权管理官方整个生产环节,工坊织机初定三百台,之后会视成品销量递增。

  为了与棉布生产配套,四海布业还在肃宁建起了染坊和踹坊,从事棉布生产后的染色和压平等后续工序工作,成品出来后,将会就近销往北地府州县。

  仅这三座工房的设立,就为肃宁县近七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了棉纺织业之外,在朱由检的关注下,丝织业也在北地逐渐兴起,这其中又以山西潞安府为最。

  潞绸起源甚早,明初已盛。

  “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产品行销各省,乃至边境民族地区,潞安丝织业最盛时织机达到九千多张,以后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衰落。

  为了复兴潞绸,四海绸业加大了在潞安府的投资力度,拿出大量银钱建立工坊、补贴农户,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利用当地熟练工人较多的优势,加速潞绸的复兴和崛起,以此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陶瓷业作为华夏最为传统的手工业,其历史可以以千百年计。除了中外驰名地景德镇外,浙江处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隶曲阳、南直隶宜兴等地的制瓷业也很发达,生产各具特色的瓷器。

  瓷器的种类繁多,明代也比前代更多。

  除普通用品如碗、盘、碟、钟、瓯、盏、盒、杯等之外,还有酒海、炉、瓶、半边胡芦瓶、罐、坛、花缸、渣斗、醋注、烛台、花尊、笔筒、笔架、凉墩、扇匣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陶瓷业的发展,朱由检下旨,废除各地官窑生产皇家御用陶瓷的制度,让陶瓷业全面市场化,让官窑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介入到市场竞争当中去,不再耗费大量人人财物力生产御用陶瓷,皇家所用也将会从市场上进行采购,之前禁止民间使用的瓷釉颜色、形制全部废除。

  景德镇成为了官窑改制后的最大受益者,其各种陶瓷产品的销量在改制后短短两年内,迅速成为外销产品的执牛耳者。

  景德镇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这里有丰足的高质量的制瓷原料高岭土,有上万家的制瓷工匠和作坊,拥有制瓷的高超技术,有设备完善的官窑,虽然民窑数量也不少,但从技术上,他们是无法与官窑媲美的。

  之前占据外销榜首的是景德镇民窑,但官窑的彻底开放,让民窑的外销受到打击,很多民窑把视线转向了内销,而伴随着局势的稳定,以及大明经济的蓬勃发展,内销数量也是年年递增,更多的生产者也随之受益不小。

  至于原先规模更小的矿冶业,受益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原料、燃料原料、铜、银货币原料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矿冶业开发所需用的劳动力,得到流民劳动力的补充,因而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这也是朱由检计划中,北地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