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3章恩科刷新出的人才_我要做明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那人名叫陈献章,乃是广州府的人。”

  广州岭南之地,在文化方面,现在还属于不发达地区。

  明朝的科举中奖率朱见济也曾看过,大多为江西、江浙等地的学子,岭南等其他地方,则是被视为文学不及之地。

  现在却是杀出来了一匹黑马,这让皇帝非常好奇。

  萧滋闻言,脸色却是变了。

  他是记得这个人的。

  景泰二年的科举考试,正是萧滋担任主考官,正巧陈献章也参考了那一次会试。

  萧滋对于陈献章的印象非常不好,因为他的文章写的肆意汪洋,被其觉得“不遵圣人之教,虽才思敏捷,却必为离经叛道之徒”。

  于是他大笔一挥,将之辍落。

  现在陈献章在新朝的第一次科举便将同科举子踩在脚下,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岂不是说明他的眼光有问题?

  但陈循和商辂他们顺势夸起了这个人,让萧滋找不到发言的机会。

  而且他想起至今仍在地方官场徘徊的江渊,最后还是闭了嘴。

  陈献章即便金榜题名,那也得入翰林磨几年。

  得罪他,自己是不怕的。

  可得罪了皇帝,那就会有大问题了!

  朱见济没有理会他的小心思,只是在阁臣们的一致好评下,对陈献章这人好奇了起来。

  他命人取来陈献章会试的卷子,要亲自过目。

  而叠放整整齐齐的试卷一端上来,朱见济一眼扫过去,就点起了头。

  数算的求解过程,此人写的简单分明,逻辑非常通顺,对比起其他学子还有点不太顺手的磕磕绊绊,可谓数学高手了。

  明法方面,每条法规都能详细解答,题目中列举的案件也被一一分析,结合情况给出了最佳的判断,可见此人不偏不倚的性格。

  如此,他能得高分也不意外了。

  让朱见济惊喜的是,陈献章的文章写的极为精妙,还隐隐透出“疑古”之态。

  要知道,科举考试的题目,最喜欢从经典老书里面挑几句话,然后让考生自己猜测这话的含义,随后引申成一篇议论文。

  让读书人时刻都离不开“圣人教诲”!

  很多学子循规蹈矩,不敢质疑先贤,但陈献章却是很有胆量。

  虽然在这背后,也有朱见济的功劳——

  自打前朝之时,还是储君的皇帝亲自在《文政杂谈》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尊孔复古”后,就给大明一潭死水般的思想界搅动了一下,让其动荡起来。

  虽然朱见济知道自己的思想水平不足以另开一脉成就文学宗师,加上统治者亲自下场影响不好,没有拿着后世的观念强行套用于这个时代,但他在背后提出某些新鲜观点,支持几位叛逆者,还是有能力的。

  再者,景泰朝的大辩论引出来了不少不满于现状的民间键客,后面他们也频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哪里不能再匿名,说点大实话会被人群起而攻之,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也是不带怕的。

  到现在,《文政杂谈》都改版无数回了,还成了一天一刊的,就为了能把各方的辩论文章及时发表出去。

  在京城周边,提倡新思想,反对旧有风气,特别是批判官场浮华清谈之风已经形成了时尚,吸引了不少正处在叛逆期的年轻学子。

  可朱见济知道,京城能如此,不代表岭南能如此。

  陈献章能做到这个份上,很大可能是自学成才。

  于是还没有见面,朱见济就对这人非常有好感了。

  “等殿试的时候,朕要好生瞧瞧他!”

  皇帝把将卷子还回去,心里对监考有了点期待。

  其实他对于看人埋头考试是有些不耐烦的。

  太无聊了!

  幸好刷了个人才出来。

  而既然有人才要蹦哒进自己怀里,朱见济就觉得有了动力。

  随后散会,朱见济又处理了一些宫中杂事,便换上了一身便服,准备出宫。

  他已经很久没去外面视察一下自己的产业了。

  虽然以皇帝之尊,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亲力亲为,但还是那句老话——

  不接地气,便要脱离社会实际了。

  只听底下人给自己打报告,那某些人阳奉阴违怎么办?

  “官”字,那可是上下两张口啊。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