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二十四章 盐铁官营1_汉威天下之刘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依照陛下所言命少府盐官在吴地开设盐场晒盐,所出之盐无论是口感、色泽还是成本都远胜于煎制之盐,技术已然成熟。”刘舍恭声说道。

  古人对盐的获取,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等方式。这几种方法中,海盐的产量无疑是最多的,看看如今大汉齐地、吴地等沿海地区的富庶便可知晓。

  而在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也就是煮盐。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

  而刘襄在让少府负责吴地盐业后,就一直让盐官在沿海开辟盐场,用晒盐法取代煎盐法,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

  “少府可有样品?”刘襄开口问道。

  “少府如今备有三石海晒盐。”刘舍恭声说道。

  “嗯,明日承明殿朝会时,卿可带几两海晒盐上朝,将海晒盐相比海煮盐的优势进行汇总。”

  “是。”

  “还有盐的纯度还是可以提高的,须令盐官加大对盐的提纯,将来可依纯度对食盐进行价格划分。”

  “是。”

  无论是什么,上流社会的那帮人都会想办法彰显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从来不在乎价格。刘襄作为大汉皇帝,自然要让大汉的权贵们用上大品牌,大价钱的“精品食盐”。

  “蔗糖的情况如何?”刘襄问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食用甘蔗汁,屈原的《招魂赋》就记载:“有柘浆兮”。

  不过如今甘蔗也仅仅局限于大汉南方部分地区,尚未大规模种植,更不用说用甘蔗制糖。

  “回禀陛下,臣无能。臣命人寻便南方各郡国,搜集了数百株陛下所描述的‘甘蔗’,汁水确实挺稠密的,然其口感皆并非陛下所言那般甘甜,味道大都平淡无味。”刘舍面露窘色道。

  他按照皇帝所说,让少府属官专门跑到楚地寻找所谓的“甘蔗”,东西倒是找到了,长的和皇帝说的一模一样,可是味道却不咋滴,完全对不起皇帝所说的名字。

  “如此。”

  刘襄听了刘舍的话,开始思索起来,为什么甘蔗没有自己印象中那么甘甜,口感平淡。

  “这甘蔗为啥不甜呢!不应该啊!曹植不是在诗中将甘蔗和橙橘枇杷排在一起嘛!按理说这甘蔗应该口感可以啊!”

  “这怎么搞的我和玉米帝一样,胡乱种植…”

  “玉米!”

  刘襄在脑海中思考着甘蔗为何不甘,想着想着想到玉米上面去,顿时明白了原因。

  如今的大汉并没有专门种植甘蔗的农户,南方的甘蔗全都是野生的甘蔗,口感有的好有的差,没有人去专门培养甘蔗,自然口感不怎么好。

  就如同玉米一样,印第安人将玉米作为贡品祭祀神明,每次都挑选品质好的玉米上供,久而久之祭坛旁基本全是优质玉米,一个比一个颗粒丰满。

  “着卿从治粟内史处调取几名擅长农事的官吏前往楚地培养甘蔗,选取口感优质甘蔗进行种植,通过长期人工繁衍提高甘蔗甜度。”刘襄吩咐道。

  “臣谨遵圣喻!”刘舍恭声说道。

  中国古代的蔗糖同样也是暴利,虽然说糖的重要性比不过盐,可没有人不喜欢糖这种甘甜的食品,而蔗糖的口感远远要比现在的飴糖要好。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所产蔗糖,畅销国内外,极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