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八章 冬小麦_汉威天下之刘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小麦则后来者居上,就像德国鲁尔区的衰败,既然一个东西到达了极点,转换思路去用另外一个东西代替它就是。

  如今,同样的一块地,小麦的产量也比粟米高出许多。麦子比粟米,对水的要求低好多。一家五口就能搞定百亩土地的粟米,而小麦就是不可能。

  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料理,广种薄收真不如精耕细作,土地面积有限,人口会持续增长,粮食产量如果不提高,那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很容易发生,更别说是“易子而食”那种悲剧了。

  推广冬小麦,真是让刘襄有点心累,太有挑战性了。首要问题:政策不管多好,百姓拒绝接受冬小麦,这就很尴尬。

  谷/span让他们接受这种被他们认为是低等食物的小麦可真是要命,思维观念不改变,那可咋办?

  这个时代的关中,粮食是分等级的。第一等的是高粱米,只有贵族以及官员才能常常吃到,寻常百姓,只能在过节时吃上一点。

  并不是说有多么好吃,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第二等就是粟米,是百姓的主食。第三等的是小麦,愿意吃小麦饭的人,在关中只有最穷的农民。

  其他人,但凡日子能过的下去,是不愿意吃小麦饭的。就像宋代多数人吃羊肉,而廉价的猪肉没什么人吃,著名的也就大文豪苏东坡,大抵是有点贫困了吧,不然东坡肉的问世也要迟好多年。

  现在关中种植小麦的土地,基本上都是下田以及盐碱地。大抵属于类似废物循环回收利用的一种态度。

  回宫后,刘襄就召开了一次推广冬小麦种植的朝会。

  参加的,基本都是内朝的官员以及心腹,基本上也是一个任务分配的事情。

  刘襄心里面已经制定好了怎么推广冬小麦种植面积的计划。

  因此,一开始,刘襄就开明宗义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然有失偏颇,但朕以为,也有可取之处。推广冬小麦种植,就要用此类来推行!”

  一开始,刘襄就以强硬的姿态,为冬小麦的推广定下基调。因为,现在的汉室,是那个天下疲惫,民生艰难的汉室。

  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皇帝忽然要推广向来被视为杂粮,只是一般民众在青黄不接的时节用来勉强度日的小麦,臣子们一脸匪夷所思。

  他用这个态度向大臣们表明:冬小麦推广,朕意已决。

  与会大臣,不是内朝的侍中、尚书、郎中,就是刘襄的心腹亲信。

  刘襄直接道:“朕决定了,今年开始,实行粮食保护价,将纳入小麦,每石小麦价格将与粟米看齐!”

  刘襄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少府有司,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收购小麦,更不能有压价、抽成等投机性行为,朕将命御史监督!”

  他的个人小金库中,每年还会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