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百零四)四大“鬼使”会京师_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康也是,象个炮仗一样,一点就着,”罗丰禄说道,“他要总这么干下去,人就好都得罪光了。”

  “老康也是心忧国事,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全办好。”张荫桓替康有为解释道,

  “不然,他行事太过刚愎自用,认准的事容不得别人反驳,”伍廷芳摇头说道,“我是后听到敬茗这个关于分解日本的方略的,乍一听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却十分有道理,可老康偏偏就是听不进去,真是让人费解。”

  “这个分解日本的事,可就着落在你我这几人身上了,哈哈,”张荫桓有些自嘲地笑道,“自古未闻有以分解他国为乐者,当从你我四人始,真是可笑之至。”

  “后世史书提及此事,或谓之四大鬼使分日本,咱们这些办外交的,此生足矣。”罗丰禄也笑道,可孙纲听出来他笑声里有一丝苦涩之意。

  “外交为一国之重务,何来鬼使之说?”孙纲听了他们的话,不由得奇怪地问道,

  “未能事人,只能事鬼,遂去父母之邦。就是说咱们这些个办外交的。”伍廷芳也苦笑道,“敬茗这回和咱们上一条船,这仕途上可就要吃亏了。”

  孙纲想起来慈禧太后那句“委屈你了”和江穆齐说的“前程受影响”的话,心中更是觉得不解,就向他们细问端详。

  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在大清中国现在的“主流”社会,“外交官”是被士林最看不起的一群人。

  早在1876年。也就是甲午战争前的十八年,郭嵩焘受命出使英国,成为大清帝国以平等身份派驻海外的第一个使节。郭嵩焘其人才高八斗,学贯中西,世界各国当时都对他评价甚高,称其为“少有地中国聪明使臣”。可在他的家乡湖南,当时的士大夫“愤青”们却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汉奸”,不好好在国内呆着“报效天恩”,出去“伺候”洋鬼子?是何居心?当时有人甚至还做对联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都这样了还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此后,中国外交官们的“鬼使”称号就此载入史册。

  由于湖南士子乡亲们认为郭嵩焘“放洋事鬼”的举动简直是“辱没祖宗”,很多人叫嚷着要砸烂郭嵩焘家,以表“拳拳爱国之心”,在他们看来,即使郭嵩焘在英国打不着本人,那么砸两扇“鬼使”家地窗户也算是申了“民愤”了。这类“民间打砸抢”事件到底没生现在已经不可考了,可郭嵩焘从此再也没能翻身,虽然李鸿章多次向他施以援手。可这位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外交官终其一生,也没能摆脱身上的骂名。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身为“天朝上国”的中国遣使藩属和“四夷”,只有两种情况,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