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168章 治水(中)_他,改变了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168章治水(中)

  李毅的治水方针不是什么“束水攻沙”或者“宽河滞沙”,这两个对于治水确实大有用处,但是前者只能行一时之效,治标不治本,后者则干脆就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科技根本无法达成的。

  对于“束水攻沙”还有“宽河滞沙”,都是属于常识范畴的东西,平常稍微多看点历史书的人都会了解,李毅恰好就是属于多看书的那一类,当然了,并不是他自己想看,在以前的那个时代,身为家族的继承人,想不看书都不可能。

  “束水攻沙”的概念,在历史上最早由明朝潘季驯在万历年间提出来,并且亲自实验,“宽河滞沙”则是在民国时期由王化云提出,并且亲自实验。

  实际上早在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就已经在利用“束水攻沙”“宽河滞沙”来治理水患了,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其治水方法是水来土挡,也就是修一些简单的土石堤埂来约束洪水。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共工的方法,“鲧障洪水”,用堤防约束洪水来保护人民的安全,结果洪水更加肆虐。鲧死后,禹承父志,改用疏导和分流的方法,“予决九川距四海”,“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共工、鲧采用堤埂堵水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束水,客观上起到攻沙的效果。禹利用疏的办法,让河流分成多股,顺其势流动,泥沙也顺着河道沉淀下来,并形成了九州,客观上起到了“宽河、分流、滞沙”的效果。

  从大禹到北宋,黄河流向北方入渤海,入海流路周边人口稀少、土地辽阔,主要治黄方略是“宽河、分流、滞沙”。大禹开九河分流,汉代贾让不与河争地,王景宽河固堤利用水门分流滞沙的思想就是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西汉王莽时期,大司马史张戎指出:“黄河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华夏民族是智慧的,从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充分认识到治理泥沙对于预防洪水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黄河,放到其他大部分的河流,都是这个道理。

  河道深宽,河水清澈,则不易发水,河道浅窄,河水浑浊,则多半遇暴雨就泛滥。

  治理水患,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就是清理河道,让河水清澈,河道深宽,这样就能达到预防洪水隐患的目的了。

  但是就李毅而言,两种法对于他现在的情况根本就不适用,“束水攻沙”也好,“宽河滞沙”也罢,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程,明朝潘季驯“束水攻沙”前后用了十多年的事情,而王化云“宽河滞沙”,则耗尽了一生心血,才算小有成就,为长久的治理黄河水患提供了一个基础,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纪,人们也不敢说完全解决了黄河水水患。

  如果李毅在汉江上实验“束水攻沙”或者“宽河滞沙”,那根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