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6章 吃瓜_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追缴欠款的事容朕仔细琢磨琢磨,先说秋闱。”崇祯对着范景文说道。

  “是,”范景文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打开后念道:“今年秋闱入榜的名额还是按照往年惯例,南北直隶各有一百三十个名额,江西六十五,云南四十,其余各行省有增有减,但最多的不超过一百人,最少的不少于六十五人。”

  崇祯先是点头,随后抬头问道:“陕西和山西两省的考生呢”

  “这”范景文沉吟片刻后回答:“这两省暂时陷入李闯贼之手,虽有空闲名额,却没有考生参加考试。”

  范景文的意思是山、陕两省是李自成的地盘,当地的考生就算参加科举,也是参加大顺的科举,而不是大明的科举。

  崇祯想了想摇头说道:“不,朕觉得天下读书人还是心向大明的。”

  “放出话去,今年山西和陕西的考试地点设在京师。凡两地的考生参加考试,朝廷负责来回路费。”

  “另外告诉主考官,此次秋闱凡是山、陕两省的考生前来考试,只要不是太差,全部录取。”

  范景文一边点头,一边将这些信息牢记在心。

  “陛下,今年秋闱的主考官还是按照往年惯例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御史从现任教官中推举吗”

  教官是教学官员的简称。

  大明在府、州、县设立学校,并设置官员。官员负责管理学校,教书育人。

  “嗯,还是按照往年惯例来。”崇祯说道。

  他无意改变当前教育的现状。

  究其原因是生产力导致的。

  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专业,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都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前提下,尽量不要搞新型教育。

  否则会被天下读书人视为异端,动摇国本。

  更何况他已经将教育分流了,文科走科举路线,理科走制造局和研究院路线。

  没必要再搞新型教育了。

  秋闱的事刚说完,李若琏迈步走了进来:“陛下,曲阜知县孔弘毅,守备何顺已经奉旨进京,现正在都察院接受询问。”

  范景文见状施礼离开,走之前给了李若琏一个奇怪的眼神。

  李若琏有点懵,想问又没机会问,只能对着范景文的背影狠狠瞪了一眼。

  范景文走远后,崇祯站起来吩咐王承恩:“给朕更衣,乔装打扮之后去都察院看热闹。”

  去年建奴入关南下劫掠,曲阜守军不战而降,导致孔府遭劫。

  这件事闹得非常大。

  不止他这位大明皇帝,就连朝堂,民间都在盯着事态发展。

  在满朝文武的再三要求下,崇祯不得不将曲阜知县和曲阜守备召至京师问罪。

  一番乔装后,崇祯变成李若琏的跟班,在一众锦衣卫的簇拥下,二人来到了都察院外面。

  都察院最早的职责是弹劾百官,没有审案的职责。

  虽然偶尔也会参与审案,但是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