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56章 以兵代赈,以工代赈_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极殿内,文武百官各抒己见。

  这种事犯不上争吵,所以平日里朝堂上互相指责打骂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商议了一会,崇祯拍板确定了孙传庭的谥号。

  “赠孙传庭为太子太保、追封平远伯,赐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随着王承恩念完旨意,对孙传庭的封赠也告一段落。

  紧接着。

  战死的前山西总兵官周遇吉,前宣大总督卢象升,前蓟辽督师孙承宗等人皆被封赠。

  至于被处死登莱巡抚孙元化和前陕西总督郑崇俭,崇祯则没有给他们进行平反。

  此二人是他亲自下令处死的,如果给他们平反,就等自己打自己脸。

  身为大明皇帝,他不要面子吗

  身为皇帝,有时面子比性命还重要

  至于平反的工作,他已经悄悄记在心里,留给朱慈烺去做。

  届时这位大明皇帝既能笼络人心,又能稳固皇位,一举两得

  短短一个多时辰的讨论,让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压抑。

  尤其是与这些被追封之人交好的人,他们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高兴的是,朝廷和皇帝没有忘记他们。

  难过的是,他们都死了。

  他们为大明而死,为大明而亡。

  如果这些人都还活着,大明朝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虽不是中兴之治,至少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无法猖狂,辽东建奴也不可能将明军逼回关内。

  等朝堂再次恢复平静后,李邦华一脸严肃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

  “准奏。”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假装毫不在意的说道。

  “遵旨。”

  李邦华拱手说道:“今内有贼寇,外有鞑虏。天灾不断,人祸不息。”

  “朝廷虽然免了全国的田赋,但还是有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导致饿殍遍地。臣与内阁几经商议,决定用赈灾之法平复流民。”

  赈灾

  朝堂上更加安静了。

  赈灾可是一件大事。

  朝廷虽然有一套完整的赈灾体系,但乱世之下很难按照规矩来。

  属于干好了没太大功劳,干不好反而会言官弹劾甚至替别人背黑锅

  最关键的是,灾民很有可能会造反

  他们这些没兵没将的文人去赈灾,等于是羊入虎口。

  所以听到李邦华说赈灾的时候,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李邦华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他继续平静地说道:“攘外还是安内暂且不提,流贼屡剿不绝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所到之处都有灾民,无法平定建奴的原因也是无兵可用。”

  “所以内阁打算放弃之前的以粮赈灾之法,而是启用新方法赈灾。”

  “新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兵代赈,二是以工代赈。”

  “除了山西,陕西,辽东和张献忠窃据之地,其余各地从上往下统计灾情。灾情分为三种情况,严重,较为严重,轻。”

  “灾情严重的地方急需粮食,所以用以兵代赈之法。由朝廷拨付银两从没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