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4章 官运出奇好_重生民国当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日,奕劻病死于天津租界,时年七十九岁。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按谥号解,知人曰哲。

  溥仪不同意,亲选四字,让内务府选择,为“谬、丑、幽、厉”。溥仪之父载沣闻此,终觉同为宗室,有所不忍,劝溥仪网开一面。溥仪仍不肯。后在亲贵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令,允许其子载振世袭和硕庆亲王的爵衔。在叶林看来,奕劻的重要的政治举措就是镇压义和团。当义和团尚处于萌芽时期,奕劻就是该运动的直接关系者。由于民教冲突日益增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总理衙门拟定了教案处分章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奕劻就是和德国公使海靖进行交涉的主要人物。有着多年对外交涉经验的奕劻,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

  二月十九日,奕劻领衔会奏,请严行查禁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会。并提出了“剿团和洋”的主张。

  奕劻在义和运动时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力主镇压、韬光养晦和议和谈判。

  光绪二十五年(1901年)九月七日,《辛丑条约》正式签字,从和议开始到光绪二十五年(1901年)二月底,奕劻等人主要与各国使节纠缠于所谓惩治“祸首”的问题,历时六个月之久,

  奕劻在“剿抚”政策上,和载漪等人尖锐对立,要不是处事圆滑,有可能弄到与被杀五大臣同样的地步。

  坊间对奕劻的评价褒贬不一,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至辛亥革命,五十年间,奕劻能力不高,学问不行,却始终做官做的顺风顺水。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奕劻或为领班军机大臣,或为内阁总理,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授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庆邸官爵之隆,晚清除醇邸之外,难有其匹者。

  但是,奕劻做事,作风稳重,滴水不漏,“荣辱忽焉,皆在圣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就是对奕劻政治能力的一个很好说明。

  在叶林记忆里,对奕劻的评价都是屁股决定立场,

  比如慈禧太后:荣辱忽焉,皆在圣意。

  溥仪:(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刘体仁:清末王公当道者,惟庆邸用人但知财货,犹不脱本来面目,亦不至大为宗社殃咎。

  刘厚生:庆王遇有重要事件,及简放外省督抚藩臬,必先就商于袁世凯,表面上请他保举人才,实际上就是银子在那里说话而已。

  蔡东藩:庆亲王奕劻,为清室罪臣,即为袁氏功人。

  吕思勉:居政府首席的庆亲王奕劻,则老耄而好贿,政局更形黑暗。

  孔祥吉:在晚清政坛上,奕劻呼风唤雨,成了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在叶林叶少爷看了,这位庆亲王奕劻工作能力很差,名声也不太好,官运却好得出奇。

  自1884年到大清倒台的27年中,他先后负责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部门,最后升到首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

  却不知后事如何?

  ……

  ……

  【作者题外话】:亲们,本周编辑推荐中,加油投票,谢谢支持!

  今日小剧场:

  阿文:“师傅,今天周五,胡师伯问具体怎么操作才好?”

  叶林:“阿文,你胡师伯整天就是前怕狼后怕虎,总想那些有的没的,涨的减仓,跌的加仓,不涨不跌的统统清仓!”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