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1章 法兰西玫瑰_重生民国当文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语德语和日语,

  但是官方场合说法语是欧洲贵族的习惯和骄傲,要不然法租界怎么会自成一体呢,事实上公共租界建设的是上海外滩大马路一带的金融商业区。

  真正让上海成为远东璀璨大都市的,是法租界公董局的辛勤耕耘和越界筑路。

  蕾亚中学念的是中法学堂,中法学堂成立于1886年,最初叫“法文书馆”,由法国人创办,是法租界公董局为教授中国人法语而设立的学校。

  学校最初在领事馆路63号(法大马路,后来叫金陵东路),这一年的2月26日开学,第一期招生100人,专授法文。

  中法学校当时夜晚招一个补习班,专门教法租界执勤巡捕初级法文,以方便法租界的管理。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中法学堂”,校舍不够用,迁到宝昌路(霞飞路,即淮海中路),实行法国学制。1913年5月15日又落户敏体尼荫路(西藏南路),自建了3层校舍。几年后,校舍还会扩建。

  法兰西美女蕾亚-拉巴蒂十六岁中法学堂毕业后,考入了天主教牧师马厢伯创建的震旦学院,

  震旦学院由马厢伯神父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

  “震旦”一词出自梵文,意即中国,在英语中,亦有黎明、曙光的含义,马厢伯将震旦学院喻作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

  蕾亚是震旦学院女子文理学院建院后录取的第一批学生,第一届毕业生!

  震旦大学的创办,渊源于19世纪末,当时奉谕办理译书局事务的梁其超,于1898年7月奏请在北京创建翻译学堂,拟请马厢伯出任院长。

  马厢伯提出将学堂设在上海,并让徐家汇法国耶稣会传教团参与校务,戊戌政变使这项办学计划夭折。

  1900年,马厢伯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两地的3000亩田产,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即日后的震旦大学)的办学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

  1908年,由耶稣会接办的震旦学院拟定迁址前往卢家湾建新校舍,马相伯以办学为重,不计前嫌,捐现金4万大洋,为震旦购卢家湾地基103亩。

  当时地价每亩400元,又捐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地基8处,当时约值现金10余万元,马相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

  震旦学院迁至卢家湾吕班路(后来的重庆南路)之后,耶稣会任命法藉教士韩绍康(h.a11ain)为院长。

  韩把预科、本科共4年的肆业期改为6年,设文、理两科,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参照欧洲大陆学制,开始走上正式大学(université)办学的轨道。

  当时震旦大学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