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99节 三次团灭犹荣_狠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各军官回到自己的部队里,立即把刘整的命令传达下去,要求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绝不能做孬种。

  军官们森然地道:“要不是胜利,要不就战死,没有第三条路可言。”

  实际上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投降,但整个第九军的上上下下战斗意志极其旺盛,官兵们摩拳擦掌,誓要打败敌人,争取胜利。

  刘整的大儿子刘垣率领第九军二师部队前进,刘整举贤不避亲,让儿子打头阵,他肩负重任,其父对他说道:“建功立业,大胆前进,吾家世代富贵,就看今朝!”

  因此他杀气腾腾,遇敌时坚决作战!

  刘垣对部将们吩咐道:“要胆大心细,争取胜利,谁敢退后,提头来见我。”

  胆大,即遇见敌人时敢打敢拼,心细是避免中伏,不要吃亏,要用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大的胜利。

  这也是皇帝对军官们的要求,军官率军作战,要身先士卒,关键时刻不怕牺牲,谁都要顶上去,不含糊!

  但不能为了争取胜利而“一将功成万骨枯”,皇帝曾当众说过都是妈生爹养的,十几年好不容易养大的小伙子,仗打得差,班师回朝时乡亲们问我要丈夫、要儿子,我怎么说?

  一些将军认为咱们是带兵的武将,妇人之仁如何能成大事?

  无奈胳膊扭不过大腿,他是皇帝,说什么大伙儿也得听,何况他为了保证他的用兵策略也确实做了不少的工作,比如军人们的军饷、补给、装备等物质条件,堪称是历朝历代最好的,同时,他对军官们的考核出现了敌我伤亡比的指标,一旦杀敌战果少,自家伤亡重,就算皇帝不责怪,自家也没面子。

  武将们心中不爽,然而他们与文官交流过之后得知文官亦有要求,即发展经济,同时又要做到老百姓满意,貌似要求是自相矛盾的!

  渐渐地,军官们都懂得了要争取胜利,亦要保存实力,爱惜军力,避免不必要的减员。

  鞑子们遇到这种军队,确实有够头痛!

  ……

  平原县东南三十里外道路。

  这座县城在三国时期,刘备曾任平原县令,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元朝属直隶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德州,是德州的重要屏障。

  有鞑子游骑兵一部百余人,由百夫长雅斯泰率领,手下是十个真鞑,二十个色目人和七十余个汉军骑兵,是一支精锐骑兵,哪怕是汉军的骑射水平都相当高。

  他们隐藏在一个小树林子里,当明军斥侯过来时,他们先避开侦察,之后进入战位,待到明军辎重部队行进在山间小道,队伍分散时,突然杀了出来。

  听到马蹄声暴响起来,首当其冲的第九军第六师的护粮队长崔云波暗暗叫苦,他指挥的部队其实不少,足有五百人,都受过他的严格训练,在开阔地他的部队打同样数目甚至更多的骑兵是不虚的。

  现在敌军突袭,仓猝间他身边只聚有三十余人,又没有工事防御,但哪怕是人少,条件再差,也必须战斗。

  遇敌必战!

  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是要身体力行的。

  崔云波把人员分成三队,一队前举盾牌,二队长枪伸出,三队弓箭手,成立一个标准的应敌阵势。

  鞑子骑兵迅速逼近,他们看到明军人数少,愈加地兴奋,拼命打马加速,马蹄声震天响起,大地为之颤动。

  “胡胡胡……”弓弦声大作,双方都向对方放箭,彼此伤亡寥寥无几。

  明军官兵尽量把身体缩小,躲进盾牌里,箭枝打在盾牌上“托托托……”作响。

  鞑子马大目标明显,不过冲前的马匹都有马甲,哪怕是弓箭穿透马甲,大马也能忍受,反而冲得愈加狂野。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