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45 章 变法_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纵观明朝二百多年,真正称得上政治家的寥寥无几,而张居正是大明王朝最出色的政治家。”

  “当然,彼时还年轻的张居正一开始是还没有想过要变法,但是这时候他已经为那个充满痛苦的世道而动容。”

  “那时候还年轻的时候张居出门游历,在游历的时候他就慢慢开始发现了各种社会问题,他在《荆州府题名记》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而这一切使他未来从政道路坚定了理想。”

  李一摇头道:“其实明朝到万历登基时,已经立国两百年了,按照王朝周期性来说,这几乎已经是一个王朝的末期了,大明能再延续多久谁也不知道,而彼时的世道如何呢?

  政治腐败、边防松弛,民穷财竭,可以说大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局面了。

  也就是说,这时候只要随便来个天灾,大明可能就撑不下那种,而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或者说是起义。

  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大明居然能迎来张居正,也着实不可思议,这改变了大明的国运。”

  “当时的张居正也洞彻了这些,他指出那个时期社会存在五大积弊,也就是宗室骄恣、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

  “就是说当时吏治的腐败,官员朋党成群,而朝中大臣趋炎附势谄媚成风,互为倾轧,党争日烈。

  地方官员则毫无为民之心,他们贪墨公款,无补时政,而土豪劣绅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世道下导致土地兼并情况相当严重,尤其是王公贵族、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

  当时有歌谣是这么唱的:

  “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

  “为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得田民纳租,年年旧租结新债。”

  是不是很可悲,而这就是那个世道,一个土地兼并,流民失所的世道。

  在这样的社会下,朝廷的税收日益减少,但支出却与日俱增,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朝廷的财政危机逐渐加重。

  还有就是军费问题,当时大明的军费支出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政府因添兵设饷,而导致军费大增。

  而据说当时的现银只够3个月的开支,京仓存粮也只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这意味着这个时候明朝的财政已经拮据到濒临崩溃的地步。

  彼时北方蒙古、女真时常入寇边塞,而南方局部骚乱时作,中原黄河屡次决口,动辄漂县数十......可以说,大明是在慢性死亡了。”

  “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意识到问题是一回事,如何解决,有没有魄力解决是另一回事。

  而绝多数人都无能为力,也没有那个决心去改变,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