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13章 大汉热搜榜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认可从太学中出任地方的官员,需要花费长久时间,去建立起信任。

  这倒是在陈洛的算计之中。

  作为舆论风暴引发者的董某人,却是默默待在客栈内,低调无比。

  而且咱听说那些匈奴,是想要在肥沃的田地上种牧草,喂给牛羊马匹。

  试卷上贴心地举出了范例,即文帝朝名相贾谊年轻时写下的那篇《过秦论》,需要有思想性的见解以及鲜明的观点。

  单纯的胜利过于平淡。

  比方直接提问“面对匈奴问题,你更加支持朝廷保守应对,还是主动进攻”,在大汉当前休养生息的国策下,以及回答者本人为了避免麻烦,那么大部分人肯定会选择“保守应对”的方案。

  那么酒肆之中,常常可以见着两派文士互相争论,往往吵得面红耳赤,得亏长安乃是京畿之地,治安颇严,没人敢过于放肆,腰间长剑都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鞘中。

  要知道每位来参加考试的文士,肯定都想成功聘上这太学博士的位置,而这策论又占了分数的大头。

  前来长安参考的贤才总数,亦不过千余人而已。

  这样一来,顿时引起了围观群众的兴趣。

  故而此人能引发整个长安城的热议,事情显然没有在这就戛然而止。

  至于剩下的几天里,有无数人想要复刻此人的战果,却无一成功。

  有起伏的战斗更能拉扯情绪。

  像自己这样粗鄙之人,就是把那四五套卷子全部做了,估计得到的分数都没有他们一套试卷的得分高。

  别说文士了,绝大部分百姓都可以侃上两句。

  因此陈洛通过这场策论,让绝大部分百姓参与进这个话题。

  这听得公羊学派的儒生们是冷汗直冒。

  田间的老农、集市的商贩、客栈的小厮,这些人平日都没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但却属于大汉百姓的主要构成,乃是沉默的大多数。

  毕竟长安城如此之大,谁人在一间茶馆中的辩赢了十几名对手,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传播度的。

  许多想见证“大战”的百姓,倒心生失望。

  并不一定。

  这谁能忍?

  最后道路上是数百号人跟着,声势浩大,仿佛一场游行。

  他们听到太学为了这场考试,专门准备了数套试题,下意识便肃然起敬。

  公信力的建立,并非朝夕之事。

  结果没让他们失望。

  毕竟这场考试中的策论问题,乃是“外夷犯边,何谓安国之道”。

  这场考试,是公平的。

  可以通过考试的那些人,恐怕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贤人。

  首先如何明确调查对象就是个难题。

  成为固有思维之后,太学的地位就稳如泰山。

  那位中年文士,神态平和,离开时亦是谦和有礼。

  也就是说,此人独自辩倒了前来长安的一半文士。

  ————

  但有种平推,属于例外。

  故而此人在离开第二家酒肆的时候,就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