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5章 非去不可_晋血山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直以来,中国农业都是一年一熟制,南方北方都一样。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都很长,比如说南方的水稻,从播种到成熟需要七八个月时间,也有一些生长周期短一点的,但短得有限。北方种的粟生长周期也普遍在四五个月左右,北方无霜期是比较短的,种一季粟就得四五个月,谷雨时节种下去,等到收获的时候已是中秋,这个时候虽然还有一点时间可供农作物生长,但再种一季铁定是不够了的。

  一直到北宋时期,宋朝从中南半岛引进生长周期短、产量又相当高的占城稻,南方才开始推广一年两熟制。占城稻最大的优点就是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只需要三个月多一点,比中国传统的稻种短了差不多一半,给农民腾出了大量的农时,一年两熟不再是梦。北方则没有这么幸运,没有地方可给他们引进早熟良种,他们依旧在搞一年一熟制。也正是从宋朝开始,南北经济实力迅速拉开了差距,到明清时期,经济中心已经从北方转到了南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说别的,就说农业吧,人家每年比你多种一季粮食,多收一倍甚至不止一倍的粮食,你拿什么跟人家争?

  古代就是这样,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崩溃,整个社会都得崩溃。南方在农业上将北方甩开了一大截,经济中心南移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不过从明朝中期开始,两年三熟制开始流行。当时明朝的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却不会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要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可以种粮食的地却越来越少,农民不得不另想法子,麦粟轮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当时的农民在秋收之后种下小麦,第二年五六月的时候收获,收获完后立即补种粟,到十月初开始收获,收割完后就不再种了,到第二年三四月份又种粟,八九月份收获后种上科小麦……就这么2-1-2、2-1-2的轮回。为什么是两年三熟,而不是一年两熟呢?原因也很简单:不是农民懒,而是一年收了两季粮食之后,就来不及播种冬小麦了。冬小麦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种的,种得太晚了,来不及发芽就开始下雪了,全白瞎。两年三熟制刚好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付出的代价却是地力被严重透支,亩产量越来越低……

  不得不说,李睿的提议实在太超前了,超前了一干多年,听得所有人都瞠目结舌,傻傻的看着他,像是在看一个疯子。

  李睿说:“别拿这种目光看我,我既然能提出这样的建议,那就肯定有把握取得成功的。”

  贾攸说:“万一失败了……”

  李睿说:“不会失败,而且就算失败了,撑死也只是浪费一些种子而已!而一旦成功了,则可以多收一季粮食,这么划算的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