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35章 抢米啦_抢救大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城的物价一天比一天贵,特别是米价从崇祯十八年冬天开始就涨得飞了起来,涨到十九年盛夏的时候都快破了天际。一斗米都过了五钱银子,米价是个基础,米价一涨,那可就是万物升涨了!

  这叫刘永隆怎么过日子?他不是孑然一身,他上头有五个妈,中间有四个大小老婆,下面还有七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而且还有五个跟着刘家一辈子的老仆。

  里里外外就是二十二张嘴要吃,而且胃口都好,家里面一天一斗米都顶不住,再加上菜、油、柴、盐、酱、醋、布这些零碎开支,再加上七个孩子上蒙学的花费,再加上不断上涨的房租,刘永隆家每天的开支二两银子都快打不住了!他又是个没收入的无业秀才,有出无入的,日子真是熬不下去了,这才不得已向远房伯父刘孔昭求助。

  可刘孔昭的穷亲戚实在太多,他能帮多少?只是给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封荐书,让他去山东登州投奔北洋大臣沈廷扬......

  现在刘孔昭的信和银子还没送到,而刘永隆只好当了几件穿出去见客的衣服,换了点银子去买了一车糙米(他家人多,一车米也吃不了多久),也没牲口可以拉车,就是他自己拉车,他的婆娘,徐指挥使家的闺女在后面推。

  夫妻俩刚推着一车糙米从一间米铺的后门出来,转到米铺正脸儿的巷子口,就发现巷子里面人山人海的,全都是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百姓,有些人还拖着老婆孩子。

  这些人似乎不是金陵土著,而是操着北方什么地方的口音,显然是流浪东南的北方难民。

  当刘永隆夫妇推着一车米要打巷子通过的时候,这些难民已经开始吵嚷起来了。

  “又涨了......”

  “他娘的,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斗米五钱五分啊!”

  “上个月还是四钱呐!”

  “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

  “俺那孩儿给太子爷当兵才多少军饷?现在家里连五斗米都吃不起了......”

  “他娘的,逼急了老子就抢!”

  “对!没得吃就抢!”

  “抢抢抢......”

  “对,抢他娘的!”

  原来今天是克难新军发饷和兵部向北府难民发放救济的日子。克难新军并不是家家都有授田的,许多人功劳不够,还有一些则是水军,没有土地可以收租,家里吃的米粮就得花钱去买。这部分新军官兵,如果有家人居住在南京,军饷一般直接给家里,家人拿了再去买米。

  另外,南京这边还有许多北府难民,官方正式的称呼是“义民”,是不甘心被东虏和流寇奴役而追随太子殿下南迁的。他们的户籍都有兵部负责登记管理,可以优先从军,如果生活困难,还可以从兵部领取救济米。不过从上个月开始,因为兵部也没了余粮,所以就改成发钱,让他们自己去买米糊口。

  而南京市面上米价不断上涨,就对这两类人的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刘永隆买米的这条巷子因为靠近龙江口码头,所以米行云集,算是个集散市场,从这里买米要便宜一点。只是入内城时要交一次“进门税”,不过北府军的家眷和义民大多住在外城东面,可以从外城绕道过去,不必交这个税。

  所以贪便宜的军士家眷和难民都跑这里买米,可是他们今天却发现这里的米也不便宜了......他们手头的银子,已经买不够一家人一个月的饭钱了!

  他们这些军眷难民可不比刘永隆,都是两手空空跑到东南来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典当发卖。没钱买米就得挨饿,不想挨饿,那就只能放抢了。

  反正这帮人一无所有,也没什么好怕的......现在驻扎南京的克难新军还都是他们的子弟兵!吴兵部不替他们做主,还能替哄抬米价的奸商做主?

  因此一有人喊抢,整条巷子就都乱了套,暴怒民众像潮水一样冲向巷子里面的各家米行,目瞪口呆的伙计掌柜连上门板的时间都没有,也没人敢抗拒这群饿疯了的北人流民,全都抱头鼠窜去了。

  而刘永隆夫妇俩也是倒霉催的,好好一车糙米,全都给抢了,刘秀才还想抗拒一下,结果就被不知道谁一闷棍砸破了脑袋,当场晕菜过去了。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