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67章 快来看啊,太上皇摆摊了_抢救大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主义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但是身处17世纪,被一亿多快两亿人的吃饭问题所困扰的朱慈烺却太知道“食为天”的道理——饭都吃不饱,还怎么走资?

  而且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原材料主要口农业供应!棉花、丝绸、羊毛等等的生产,都会挤占粮食生产的土地!

  而一个为手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的富农或地主,其实也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将农业和工商业严格分离开的概念,大约也只有中国才有吧?),而是一个工商地主或富农了。

  而在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江南,工商地主和工商富农从崇祯末年开始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出现了。

  因为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作物提供了大量的需求,同时湖广、两淮、金瓯和静海等地出现的大农场又能为江南提供足够而且价廉的粮食供应。另外,番薯、土豆等外来作物的普及,也给东南农民提供了额外的廉价食物。

  所以亦农亦商亦工的地主奸商,就开始粉墨登场了。

  而周国丈居然也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

  这位国丈不是干大事业的人,但绝对是个能理财的不义之人!

  小气,精明,俭省,也有那么点背景,也有资本,而且一直就在悄悄做买卖。

  所以在彻底失去政治特权后,他就很自然的转型经商了。

  说是经商,其实是农工商兼营,只是以商业模式经营管理而已。

  国丈的主业是桑田和养蚕,在崇祯末年就把苏州家里出租的土地收回,改稻为桑,一口气种了上万亩桑树,桑树起来后,又开始大规模养蚕和养羊(羊也吃桑叶)。

  而且还不是瞎养,老头子在老山马场这边得了灵感,开始在自家的蚕房中选种,淘汰病弱,保留强壮。十几年下来,也打出了苏州国丈蚕的品牌!

  在经营桑田成功后,老国丈又领着几个儿子开起了钱庄——所谓的钱庄其实就是小型银行。在海商行和盐商行成功后,许多大商人都发现这个行当来钱又多又快,所以就投入其中,大银行开不了,就办个小钱庄。

  周国丈就办了个只在苏州地方上经营存贷汇(汇款得通过海盐二行的渠道,手续费和海盐二行分)业务的钱庄。

  不用说了,肯定经营得不错了!

  他连崇祯皇帝借钱都不肯,这钱庄的资产质量还能差?

  所以到了洪兴十六年的时候,早就失去了大部分特权的周国丈居然比当年崇祯当权的时候更富有了……

  这个因为自己的奋斗而发了大财的国丈,却比当年靠女婿发财的时候更“爱”崇祯上皇了。

  自己艰苦奋斗来的钱才宝贵啊!而且也更害怕失去!

  周国丈知道朱慈烺讨厌自己,之所以没动自己,多半是因为女儿女婿……女婿要是不在了,他的这点身家会不会被外孙没收了?

  他当年得势的时候,可没少收人贿赂,后来经商发家的过程,也不可能干干净净,真要让御史们来查,可就没下场了,

  所以现在接到崇祯的口谕,他第一时间就想到自己这个荒淫昏庸的女婿很可能要不行了……

  周国丈哪里敢耽搁,赶紧租了条快船就直奔浦口而去。到了浦口后也不停留,就直奔老山仁寿宫。到了仁寿宫外,就发现往日门庭冷落的地方,现在人山人海!

  不过不像是来探病的,倒像是来逛庙会的……看这些人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应该都是南京、浦口一带的商人。

  这是怎么回事?

  “老爷子,您真不知道?太上皇在仁寿宫外摆摊做买卖呢!”

  很快就有人告诉周国丈是怎么回事了。

  “什么!太上皇在摆摊?真的假的?卖什么呢?”老国丈听得一愣一愣的。

  “卖好东西呗!”那人回答,“绫罗绸缎,玉石珍玩,珠宝首饰,西洋钟表……都是太上皇历年所收到的礼物贡品。”

  “礼物贡品?那玩意能发卖么?”

  “没钱使了!”那人道,“老爷子您还不知道吧?如今应天府出来一个投大钱的买卖,太上皇也想插一脚,没本钱怎么办?只好卖东西了!”

  “什么买卖啊?”周国丈继续打听。

  “就是投资建国的买卖!”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