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91章 我为国家销库存(2/2)_超级农业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在农牧废弃物能源化上更多的政策支持,某种程度上,这算是等价交换。”齐政轻松地靠在办公椅上说道。

  王昱业苦笑道:“我只怕临储压力会越来越大……”

  不是怕,是肯定越来越大!齐政默念道。

  如果说,国内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是基本国情;在玉米上,一个严重的“病症”却是产能过剩!

  这一切,始于0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国内执行临储收购政策后,因为效益明显且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去年,玉米种植面积就超过了小麦,成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按理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也是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差不多与产量相当——但玉米产能过剩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根本原因在于成本。

  嘉谷作为玉米需求方,对于成本是很看重的。拿今年的进口玉米来说,美国进口玉米到港完税价格比我国南方港口玉米成交价格低80元/吨,而这个成本差距还在拉大。

  当然,玉米进口有配额限制的。每年玉米进口配额是720万吨,看似相比于国内2亿吨左右的玉米年消费量微不足道,但它的示范效应极坏。

  好比在网购,同样的产品,这家敞开供应,价格更高;而另一家价格便宜的多,却经常断货……想来,多数人会去等一等那个便宜的。

  一等,就完犊子了——于玉米而言,很多的玉米替代品就来了。

  大麦、高粱,甚至是嘉谷垄断的牧草进口,都可以算是玉米替代品。最关键是,这些替代品没有配额保护,都是极低的关税,价格相当便宜。

  这种情况下,国产玉米消化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存起来了——但有进也要有出啊!

  齐政得到的数据是,今年国内的玉米总供给量超过2亿吨,但总需求量稳定在亿吨左右,年度库存则超过了4000万吨。

  结合快速增长的玉米产量来看,高库存的压力不可谓不大——齐政知道,不出十年,国家玉米库存量就突破2亿吨,每年单单是储存成本就高达500亿元!

  此时,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日渐高企的玉米库存,就像大动脉的血栓一样,阻碍了玉米上下游产业的链接,损害了上游的勤劳的农民、种子企业,割裂了中国玉米与下游饲料、工业加工的互动联系。

  ——这成了农业政策顶层设计者的心病。

  日后,有个“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在玉米产业动刀,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但在当下,创造新的需求是首先考虑到的。

  像美国,是鼓励生产玉米乙醇。但在粮食安全为大的国内,玉米乙醇很容易就与人、与畜牧业争粮,造成粮食供应紧张,玉米乙醇生产是走不远的。

  而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一员,又有消耗玉米的大户——嘉谷农牧,嘉谷自然而言就进入了“为国分忧”的队伍。

  “将过剩的玉米转化为优质肉食,辅以生产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大聚落,别的不说,肯定比生产玉米乙醇更有前途。”

  随着嘉谷农牧养殖规模的飞速扩张,齐政是有底气说这话的。

  王昱业倒也不反驳,按照嘉谷农牧如今的发展势头,嘉谷体系的玉米需求量突破千万吨只是时间问题,这对于消化国家库存来说,肯定是极大的利好。

  但他担心的是:“这样会不会造成国内猪肉的长期过剩?”

  齐政一笑:“怕啥,这不是还有国际市场吗?”

  ……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