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章 祭祖(上)_未来图书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州不满的地方,则是程允安对儿子不够关心——作为本城文官首领之一,程允安的文化水平毋庸置疑,可他却连最基本的考察课业,都不能保证持续,更别说认真教导,病秧子程的学业落后于他人,他多多少少也是要负上一些责任的,害的今时今日,程大博士还要从头学起。更重要的是,作为知府的儿子,却没有多少狐假虎威的机会,是穿越众难以忍受的。

  今天的程允安显的越发沉稳,看见程晋州,微微一点头,只说道:“对答时要简练,不要左顾右盼,知道吗?”

  完全是教训的语气,程晋州不满的“恩”了一声,没什么兴趣与他打擂台。

  见程父没有其他的话了,程母笑呵呵的拉着程晋州的手道:“时间不早了,走吧。”

  说着,还是程允安领头,三个人一起坐上一部四轮马车,其小妾则跟着坐在后面的二轮马车上。

  大夏朝的规矩,两匹马拉的车,或是二人以上的轿子,都需要功名爵位方能乘坐,极少有例外。

  程允安所有的并不是一辆轻便马车,确切的说,这根本就是一辆仪式马车,通体以硬木所制,再加上超过10平米的车厢,坚固而宽敞的内部空间,带来的就是笨重而缓慢的速度。虽然此时的人们还没有了解减震器的重要性,但程家自己铺设的平坦道路,完全能够保证工艺卓越的木质轮胎不会颠簸起来。

  实际上,在速度很慢,而木轮制作精良的情况下,马车的舒适程度远胜于21世纪的杂牌汽车。

  或许,正是对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下,古中国科技的更新换代速度才会越来越慢。代表着社会顶尖水平的工匠们,用手艺弥补了技术上的缺陷。

  两匹健壮的白马得得的走了起来,车夫只吆喝了一声,就再不说话,程母稍稍整理了一下衣着,就开始给程晋州交代要注意的事项,从走的步子到磕头的位置都要一一说明。这些都是礼仪课上教过的,程晋州倒也用心听上两句,病秧子程的记忆,并不那么完美。

  路并不远,马车更多的是讲究一种排场,待到外面人声吵杂的时候,程父才轻声道:“你已经12岁了,很多事情,自己要有所决断。”

  没头没尾的一句话说完,就听车厢外传来管家气喘吁吁的声音:“少爷,少夫人,三哥儿,到地方了。”

  程母也愣了一下,莫名其妙的跟在了程允安身后。

  程晋州疑惑的踏出了车厢,眼前的光亮立刻让他盖住眼睛。

  天还黑着,点起的蜡烛,却将整个主宅照的犹如暗夜下的足球场。

  “至少要几百两银子的蜡烛钱。”程晋州心里想着。

  当年西晋石王斗富,石崇所作的一件得意之事即是“以蜡代薪”,程家此刻的排场,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您请这边走。”站在绵帐前的仆从从门口就开始接引宾客。

  顺着条石铺设的马路上,一溜烟都是两匹马拉的四轮马车,还有少见的八抬大轿。更远处则停着两人抬的小轿和两轮马车,很少有单独骑马而来的宾客,倒是让设在校场的马厩显的空旷。

  程家的祠堂很早就搬来了城里,一来证明了程家历史悠久,另一方面,也代表着程家重心的转移。

  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祠堂里的祖宗们,是想要在京城打拼出一份事业的,作为安土重迁的传统,祠堂自然是要留在城外的村子里。

  可惜到了今天,如今的程家人,早就绝了成为京城豪门的念头,再加上一些安全方面的突发事件,祠堂终究是给搬进了城中,只是不在京城,而在远隔千里的绍南城中。

  程晋州学着其父踱着步子,现在到场的都是程家自己人,言谈间颇为随便,程母也是满脸微笑。

  而程博士则重点观察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子,不管怎么说,他就都将在程家呆下去,而是否呆的愉快,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同龄人的竞争了。

  在这一点上,病秧子程除了嫡孙的身份,什么都没留下。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