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九章,高考1_四合院之我是刘光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民国教育部的规定,由各考区自己决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额由教育部审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时,可组织第二次考试。这个联合招生制度确实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就是1941年在联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的。

  联合招生考试也有“保送免试”,总的比例亦很高。如1942年,这年考试入学人数和免试生比例为85:15,即100个新生中,有15人是免试保送的。保送生的要求比现在宽松多了,首要条件当然是优秀生,但不会太呆板。各大学也招先修班生,这部分学生免试上大学的比例高达50%。进入先修班的条件并不高,所修各科成绩及格,国文、历史、地理三科均应70分以上,就符合条件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国108所高校中有52所内迁到大后方,其中27所迁到重庆,沦陷区学生随之蜂拥到重庆。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后来,统一招生范围扩展到公立各院校。

  为此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出台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它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他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当时教育部在重庆、成都、昆明等设立招考分处,7月中旬报名,7月下旬考试。重庆设有SPB、北碚、江津白沙3个考点。

  当时重庆SPB聚集了16所内迁大学,作为重庆最大的一个考点,从小龙坎到重庆大学一带林立的茶馆里,都是备考的学生。一条板凳,一杯茶,当年学生们就这样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看书备考。

  到了晚上,他们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担心感冒。茶馆很人性,只收茶水钱,晚上板凳免费提供。

  从1938年起,日本对重庆发起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为了应对大轰炸,当时考卷都分为A、B两套,“先发一套,如果飞机来袭,考生们马上进入防空洞躲避。”警报解除,再换一套试卷继续考试。由于洞内空气不流通,个别身体差的女学生考着考着就晕了过去。”

  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是这一次全国统一高考还是受到了当时全国考生的欢迎。原因很简单,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高校的自主招生来说,它显得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又显得更为科学。

  到了1939年全国各大学再次进行了统一招生。

  当时统考的科目为两项:一为笔

  请收藏:https://m.tasim.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